无障碍浏览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动态信息 > 热点防控信息

暑期、汛期需警惕血吸虫病

来源:重庆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31

一、血吸虫病是什么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和慢性病,在我国作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对人体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血吸虫主要是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曾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市不是血吸虫病流行区。

二、血吸虫病感染方式

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或尿液中如含有血吸虫虫卵,排出体外污染淡水就会造成传播。血吸虫虫卵可在水中孵化逸出毛蚴,毛蚴侵入存在于附近的适宜中间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虫:钉螺),并在螺体内发育逸出尾蚴。人们常因在从事农业、家务、职业和娱乐活动时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血吸虫。

图片4.png

三、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首次或大量感染所致,潜伏期约212周,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腹泻,重者可致营养不良、水肿、腹水,甚至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因多次轻度感染或急性期未治愈引起,表现为乏力、腹痛、慢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轻者可无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长期反复感染未彻底治疗所致,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食欲差等,可发展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或侏儒型。

四、暑期、汛期血吸虫病预防

暑期汛期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增加暑期,由于炎热的天气,人们通过游泳、嬉水等方式接触自然水域的活动增加。汛期水位升高,易引起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大、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钉螺分布范围扩大,从而增加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图片5.png

暑期赴血吸虫病流行区游玩或参与抗洪抢险时,应注意

避免接触疫水: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等。

加强自身防护: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原因无法避免接触水体时,须在下水作业前,将接触自然水体的皮肤部位均匀涂抹防蚴灵等防护用品,并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

安全用水: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对于临时用水,可以每50kg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处理,30分钟后可以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

管好粪便:管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及时查治:如接触了血吸虫病流行区自然水体出现发热等症状,应主动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查,发现感染应及早规范治疗。治疗血吸虫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等。只要去医疗卫生机构及时检查、治疗,血吸虫病就能治好。

v馨提示

为维持重庆市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状态,请勿从血吸虫病流行区携带钉螺返乡。钉螺的特征比较明显,大小和黄豆差不多,有着螺旋壳,大多藏在草滩、水沟等地方,请注意辨别。带回的动物、植物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防止血吸虫病畜或钉螺输入。

图片6.png



上一篇:畅游夏日,警惕“蚊”中藏“疟”!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