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动态信息 > 热点防控信息

9月健康风险提示

来源:应急办     发布日期:2025-09-02

九月正值夏秋交替,暑热余威犹存,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加之暑期返程高峰与开学季叠加,人群流动性和聚集性大幅增加,易于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重庆市疾控提醒全体市民:注意防范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以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媒介进行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但膝和肩等大关节也可能受累。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人群普遍易感。因此,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我市高发期为每年5月至10月。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皮疹、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出血,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器官大出血或休克等症状。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它也可在孕期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或通过性接触、输血及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痛及关节痛等,病程通常持续2-7天缓解。部分病例感染后可能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防护措施:

1.避免蚊子叮咬。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尤其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时段(如上午8点至10点,下午4点至6点)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并于外露的皮肤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室内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或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产品以减少蚊虫叮咬。

2.清理蚊虫孳生地。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及时清理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家中水生植物及各类积水容器,应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若不便换水,可投放灭蚊幼剂或用砂石等进行物理隔断。

3.有广东、广西等省份或东南亚、美洲等蚊媒传染病疫情发生地或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居民,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4.备孕女性和孕妇应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若从寨卡病毒病疫情流行地区返回,男性需在3个月内、女性需在2个月内采取安全性行为。孕妇的伴侣若有寨卡病毒流行地区的旅居史,在该孕妇的整个孕期,必须坚持使用避孕套或避免性行为。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夏末秋初,气温仍较高,有害细菌极宜在食品上繁殖,导致食物发生腐败变质。且雨水较多,野生蘑菇生长茂盛,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防护措施:

1.切勿采买食用野生蘑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至死亡。大众普遍缺乏真菌学专业知识,不能准确的辨别毒蘑菇,容易误食。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2.保障餐食安全卫生。学校、托幼机构和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3.正确烹饪加工食材。食品应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砧板、刀具混用,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保持手卫生,交替处理生、熟食品过程中和餐前便后要洗手。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应加盖密封冷藏储存,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