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1
  • 2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科研培训 > 科研工作

2026年度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来源:科信处     发布日期:2025-11-17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际科学界倡导的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理念,即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与环境健康三者密不可分,本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一个前瞻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当前,以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微塑料、新型阻燃剂及工业化学品为代表的新污染物(New Pollutant)已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介质、食品链乃至人体中被广泛检出,对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了潜在且深远的威胁。传统的单污染物、单路径风险评估模式已难以应对化学品混合暴露带来的复杂健康效应。

为推动我国在新污染物监测分析、暴露评估、毒理学研究及风险管控领域的科技创新,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本重点实验室决定设立开放课题基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发布2026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我们鼓励申报者围绕新污染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期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助类型

重点项目1项。

二、重点资助方向

本年度开放课题将重点围绕以下两个研究方向进行资助,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新污染物从识别管控全链条中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

新污染物高通量筛查与精准检测新方法研究:围绕重庆特色食品,聚焦于新污染物高通量分析方法学突破,解决新污染物监测中的检不出、检不准问题。

典型新污染物环境暴露与一体化健康风险评估:以一体化健康理念为指导,系统评估重庆特色食品的新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结合人体暴露监测,确定健康风险因子和风险关键环节。

三、申报要求

1.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环境科学、公共卫生、检验检测、食品科学或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申请人须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并能保障项目研究时间。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上为三年(202611 - 20281231日)。

2.不支持将研究内容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项目,以同一申请人或不同申请人的名义向不同机构进行多处申报。一经发现,将取消其申报资格。

3.项目参与者(不含负责人)本年度最多可同时参与申报2个项目。项目组需包含至少一名本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者。将其他人员列为项目参与者前,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资助强度

本年度对重点项目计划资助经费总额为10万元。

五、考核指标

项目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项目均要求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体现项目创新性,预期技术指标应量化可考核。项目完成时应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或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项目结题需完成下表中相应的约束性指标和个性指标。这种分层级的指标体系旨在鼓励研究人员根据项目类型和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产出形式。一般项目侧重于产生坚实的科研基础成果,如经过充分验证的分析方法或初步的风险评估报告,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而重点项目则被寄予更高的期望,要求其产出具有更高影响力和更广泛应用价值的成果,如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牵头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或开发可供决策使用的预测模型与数字化平台,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

 

 

约束性指标

目标数量

验收依据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或SCI收录的科技论著

2

已刊发论著或杂志社录用证明

开发并验证一种特定基质中一类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1

包含至少50种以上的新污染物种类,具有完整方法学验证(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等)的验证报告

个性指标(至少完成2项)

目标数量

验收依据

起草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草案

1

相关标准文书草案及申报证明材料

完成针对特定区域或食品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

1

通过专家论证的评估报告

风险监测数据

1

特色食品和人群监测有效数据1万条以上

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或壁报交流

1

会议通知、日程或论文集等证明材料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或提供技术服务(合同金额累计)

1万元

相关合同或财务证明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

1

相关学籍或毕业论文证明材料


六、组织实施与相关要求

(一)按照自由申报、严谨评审、择优立项原则组织实施,有意向的申报者请填写申报书(附件1)及其他相关申报材料(附件2-附件4),将单位盖章后的PDF版和Word版提交至联系人邮箱(徐思垚410397648@qq.com),截止申报时间为20251121日,所有申报项目由评审专家组进行审定,确定资助项目。

(二)立项后签署课题任务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得私自修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若确需修改,须报理化与毒理重点学科依托实验室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开放课题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严格遵守国家和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项目批准立项后,拨付70%的资助经费;项目按期完成并通过结题验收后,拨付剩余30%的经费。

(四)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重点实验室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享,取得的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均需标注资助单位。所有利用本课题经费发表的论文、专著、申报的专利及各类奖励等成果,均需在显著位置标注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英文:“Funded by Chongqing Public Health Key Specialty (Discipline) Project”和“Funded by the Open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Key Laboratory for New Pollutant Monitoring of 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及项目编号。至少一篇研究论文成果署名第一单位应包含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英文:“Key Laboratory for New Pollutant Monitoring of 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和“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ongqing Academy of Preventive Medicine)”)。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各级各类奖励时,须先与本实验室协商一致并征得同意。

(五)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执行期满前一个月,向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成果佐证材料,经评审专家组评定后准予结题。

(六)申报者需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七)如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完成,可提前一个月向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提交书面延期申请,经批准后可延期一次,最长延期半年。延期后仍不能完成者,将终止项目并追回已拨付经费。

(八)“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后续申报问题咨询、申报书提交、合同及任务书签订及相关用章等事宜,由依托单位科技信息处和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统筹协调。科技信息处联系人:徐思垚,电话18883497120;重点实验室联系人:王宇,电话:18602313334

七、开放课题资助研究方向详细说明

(一)新污染物高通量筛查与精准检测新方法研究

背景:新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且结构多样,许多物质在环境和食品中的浓度极低(痕量甚至超痕量水平),且基质复杂(如富含蛋白质、脂肪、色素的特色食品),对分析检测构成了巨大挑战。目前标准体系中纳入的新污染物种类及其有限,无法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于地区特色食品研究甚少,尚不能为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关限量标准、检测标准以及产业风险防控措施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因此发展新污染物的多种类同时检测高通量的分析技术是当前该领域的迫切需求。

研究重点

从靶向到非靶向的方法学构建:鼓励开发基于高分辨质谱(HRMS)的新污染物筛查工作流程。研究需系统优化样品前处理、色谱分离和质谱采集全过程,以实现对复杂基质(如重庆特色食品火锅底料、涪陵榨菜、江津花椒等,以及水体、土壤、生物样本等)中多类别持久性新污染物(如PFASPPCPs等)的全面、高效筛查。

分析技术瓶颈突破:重点研究和优化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加速溶剂萃取(ASE)、固相萃取(SPE)以及新型纳米材料净化技术,以有效解决食品或环境基质干扰严重、目标物回收率低等瓶颈问题,为实现精准定量提供保障。

数据处理与鉴定工作流程创新:质谱检测产生了海量、复杂的数据,其处理和解析是当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本方向鼓励研究者开发和应用创新的数据处理策略,包括利用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算法进行自动化特征提取、背景扣除、同位素峰与加合离子识别,并结合高精度质量数、二级碎片谱图库(如MassBank, mzCloud)及保留时间预测模型,提高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打破数据分析瓶颈。

(二)典型新污染物环境暴露与一体化健康风险评估

背景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理念强调了环境、动物(包括作为食品的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导致人体暴露,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因此,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开展从源到汇、从环境到餐桌再到人体的全链条综合风险评估。

研究重点

多介质协同监测与暴露通路解析:针对重庆等重点区域,开展典型新污染物(如PFAS、内分泌干扰物等)在水、土、气、生物、特色食品等多介质中的系统性监测。绘制污染物从环境源释放,经由不同路径(如土壤-作物、水-水产品)进入食品链,最终导致人体暴露的完整通路图,并量化各路径的贡献。

混合污染物累积风险评估:现实世界中的暴露是多化学物质的混合暴露。本方向鼓励超越传统的单物质风险评估框架,采用国际前沿的混合物风险评估方法,如剂量叠加法(Dose Addition)、效应叠加法(Response Addition)、风险指数法(Hazard Index, HI)等,评估典型食品或环境中新污染物混合物的累积健康风险。

基于一体化健康的综合评估案例研究:选择一类或几类重要新污染物,开展一体化健康框架下的综合风险评估案例研究。研究需整合数据,构建从环境污染水平到人体暴露剂量,再到潜在健康效应(如利用生物标志物)的完整证据链,为制定跨部门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与社会经济影响分析:鼓励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社会经济影响分析。评估新污染物管控政策(如制定限量标准)可能对相关特色食品产业带来的经济成本与效益,为政府制定科学、可行、平衡的监管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附件1 申报书模板.doc

附件2 科研诚信承诺书.docx

附件3 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协议.doc

附件4 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承诺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