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理化与卫生毒理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强化环境污染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毒理机制研究与风险防控能力,发挥重点学科平台的科研支撑作用,经研究决定,发布2026年度重庆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理化与毒理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一、资助类型
一般项目1项。
二、资助方向
本年度资助方向聚焦于理化检测技术在复杂食品和环境基质中痕量污染物快速识别与定量分析的应用,重点突破检测经济性、便捷性与灵敏定量能力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鼓励结合纳米材料、光学分析、便携化检测装置等新技术开展研究。
三、申报要求
1.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分析化学、公共卫生、检验检测、快速检测技术开发或相关领域的能力。申请人须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并能保障项目研究时间。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上为两年(2026年1月1日 - 2027年12月31日)。
2.为保证研究质量,本年度每位项目负责人限申报本中心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项目未结题前不得重复申报。
3.不支持将研究内容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项目,以同一申请人或不同申请人的名义向不同机构进行多处申报。一经发现,将取消其申报资格。
4.项目参与者(不含负责人)本年度最多可同时参与申报2个项目。项目组需包含至少一名本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者。将其他人员列为项目参与者前,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资助强度
本年度对一般项目计划资助经费总额为5万元。
五、考核指标
一般项目根据具体项目制定考核指标,目标任务应明确具体,体现项目创新性,预期技术指标应量化可考核,在项目完成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项目结题需按照下表完成相应指标:
约束性指标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完成本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发表代表性论著 | 1 | 已刊发论著或杂志社录用证明 |
个性指标(至少完成1项) | 目标数量 | 验收依据 |
1 | 通过专家论证的验证报告1份 | |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 1 | 相关证明材料 |
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专家共识 | 1 | |
学术交流活动 | 1 |
六、组织实施与相关要求
(一)按照“自由申报、严谨评审、择优立项”原则组织实施,有意向的申报者请填写申报书(附件1)及其他相关申报材料(附件2-附件4),将单位盖章后的PDF版和Word版提交至联系人邮箱(徐思垚410397648@qq.com),截止申报时间为2025年11月21日,所有申报项目由评审专家组进行审定,确定资助项目。
(二)立项后签署课题任务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得私自修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若确需修改,须报理化与毒理重点学科依托实验室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开放课题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严格遵守国家和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项目批准立项后,拨付70%的资助经费;项目按期完成并通过结题验收后,拨付剩余30%的经费。
(四)开放课题研究成果由理化与毒理卫生重点学科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享,取得的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均需标注资助单位。研究期限内鼓励发表1篇及以上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SCI论文 IF>5.0),至少一篇研究论文成果署名第一单位应包含“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英文:“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ongqing Academy of Preventive Medicine)”),标注平台资助“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英文:“Funded by Chongqing Public Health Key Specialty (Discipline) Project”)。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各级各类奖励时,须先与本实验室协商一致并征得同意。
(五)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执行期满前一个月,向理化与卫生毒理重点学科依托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成果佐证材料,经评审专家组评定后准予结题。
(六)申报者需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七)如因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完成,可提前一个月向新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提交书面延期申请,经批准后可延期一次,最长延期半年。延期后仍不能完成者,将终止项目并追回已拨付经费。
(八)“理化与卫生毒理重点学科”依托单位为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预防医学科学院),后续申报问题咨询、申报书提交、合同及任务书签订及相关用章等事宜,由依托单位科技信息处和理化与卫生毒理检测所统筹协调。科技信息处联系人:徐思垚,电话18883497120;理化与卫生毒理检测所联系人:余雨洁,电话:13996393417。
七、开放课题资助研究方向详细说明
(一)食品与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围绕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多类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快速检测需求,开展基于光谱分析、比色分析、表面增强效应、分子识别等原理的新型检测方法研究。重点突破复杂基质下多污染物同步检测、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提升、便携化与现场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动检测技术在食品监管、环境监测、应急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二) 理化与卫生毒理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研究
面向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与环境健康的需求,发展适用于多类型理化污染物(如化学毒物、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微量有毒有害成分等)的检测与分析技术。鼓励将新型光学、电化学、质谱等检测手段与毒理学评价、暴露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相结合,构建从快速检测到毒理效应分析的综合技术体系,为污染物监测、风险预警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