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正值秋冬交替,天气日渐寒冷,昼夜温差增大,是呼吸道传染病易发季节。重庆市疾控提醒全体市民:11月需重点防范流行性感冒、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以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一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肉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畏寒、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秋冬季气温降低、病毒活跃,是流行性感冒发病高峰季节。
防控措施:
1.年龄≥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其中养老机构人员、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是重点人群。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4.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注意多休息、多喝水,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及时就医。
二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传染性较强。前驱期症状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出疹期症状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主要分布于胸、腹、背,呈向心性分布。我市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水痘的秋冬季高发期。
防控措施:
1.接种疫苗是应对水痘的重要方式,建议易感人群积极规范接种水痘疫苗。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和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3.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等集体单位应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追踪因病缺课学生。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对公共用品定期清洗消毒。
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人群为5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平均潜伏期为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控措施:
1.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如厕后、进食前等,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定期对儿童日常接触频繁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4.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鼓励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四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的特点,因此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其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等,有时也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时节。
防控措施:
1.防止病从口入,重视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
2.严守食品安全关。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
3.做好患者管理。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时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做好隔离措施,以避免传染给他人,尤其应当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
4.规范环境消毒。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清洗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五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一旦泄露,容易在密闭房间内积聚,人体吸入后会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意识模糊等症状。我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点,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中毒的高发期。
防控措施:
1.有条件尽量选用集中供暖方式取暖,正确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以及烟囱、风斗等通风设备,经常开窗通风。
2.正确安装和使用质量合格的热水器、煤气灶具,并定期检修。
3.避免在密封空间内围炉煮茶,避免长时间在停驶的密闭空调车内滞留,避免在密闭或通风不畅的家中、地下室或车库中使用发电机。
4.鼓励安装使用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
5.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且通风良好处,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